习近平主席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为助力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步入快车道,中方愿发起“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非洲具有实现工业化的巨大潜力,未来30年,非洲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力资源基地之一。当前非洲人口为13.4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5亿。非洲资源禀赋优越,矿产种类齐全、储量巨大,全球开发利用的150多种矿产资源在非洲均有分布,拥有50多种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战略性矿产。非洲要摆脱当前的贫困水平,工业化是主要路径。根据非洲开发银行与非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发布的《2022年非洲工业化指数》报告,2010年至2021年,非洲52国(不含索马里和南苏丹)中,有37个国家的工业化指数得到改善。中国一直致力于支持并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快速发展、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帮助非洲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间中非合作的重点。
以精准合作赋能非洲工业化
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要做到同非洲开展精准合作。非洲大陆幅员辽阔,各个国家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中非合作不能一概而论,应注意对非洲国家的异质性分析,针对不同区域特性以及重点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非洲54个国家分为中非、东非、南非、北非和西非五个次区域,研究发现,中国对南部非洲地区与东非地区的经贸合作显著提升了当地工业化水平,对西非和中非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作用不显著,对北非地区不具有工业化提升作用。
因此,中国在落实“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不同区域、国别的差异,分析探究不同区域国别的产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几年的工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深度剖析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定制异质化的工业化发展策略。首先,对于具有正向合作基础的东非以及南非地区,中方应在维护现有合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更好地将中非的经贸合作转化为工业化的有利因素。其次,对于有利影响较小的中非以及西非地区,中方应配合该区域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发展策略着力对现有的合作结构进行有效完善与调整,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并以此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合作,探索更适宜双方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最后,针对拥有阿拉伯文化背景的北非地区,目前同中国的合作开展情况对于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并不十分有效。因此,中方应该选择更加符合北非特色的产业项目开展合作。
以中国数智赋能非洲工业化
推动非洲工业化的进程,要注意同数字技术发展相结合。“数字非洲”是非洲走入国际舞台的重要切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同比增长9.1%。科创板、创业板已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数字领域相关企业占比分别接近40%和35%。近年来非洲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劲头强劲,截至2020年,非洲光纤网络约107万公里,撒哈拉以南非洲移动宽带覆盖率达81%,北非区域移动宽带覆盖率达91%;截至2021年,非洲手机订户有9.08亿,移动宽带订户4.48亿,互联网用户3.6亿。非洲数字化发展大有可为。
推动中非数字经济合作,应做好顶层设计,契合非洲市场的现实情况,结合落实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把握好落实“九项工程”的整体框架。积极发挥地方以及重点企业的作用,如华为与安哥拉签署了“数字人才”培养项目的谅解备忘录,预计将在5年内为安哥拉培训超过1万名学员,华为倡导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也将被纳入安哥拉数字化转型议程的总体框架;阿里巴巴集团通过eWTP拓宽非洲当地产品的市场渠道,带动收入增长,同时还为非洲数字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作为对非合作重点省份,浙江等省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居于全国前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可推动地方强大的数字创新应用能力赋能非洲,支持开拓更为广泛的中非数字经济合作空间。支持企业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非洲数字化发展,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对非合作,利用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对接非洲巨大的市场空间,将更多数字发展成果转化为非洲工业化发展的动力。
以中国技术赋能非洲工业化
保证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建设工业园区是推进非洲工业化的最佳路径,是支持非洲发展制造业的有效路径,受到非洲国家普遍欢迎。中非双方一致认为推进建设高质量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将极大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工业园能够快速吸引企业建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进而带动非洲国家制造业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建设工业园能够实现中国技术溢出非洲,推动非洲产业链的建成与发展,同时还能够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中方应积极推动国内优势产能对非转移,推动国内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一方面可以优化国内产能结构,另一方面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在埃塞俄比亚建设的工业园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也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水平,使其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海信集团在南非工业园的发展带动了地区产业链的完善,为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的技术距离更接近,通过合作来实现技术扩散更有助于非洲工业化发展。因此中方应该鼓励并协助非洲国家根据自身禀赋建设适宜的工业园,推动政府部门完善工业园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
以知识共享赋能非洲工业化
实现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要推动建设以智慧为基础的工业化。非洲传统制造业较多集中于农产品加工以及棉纺织品、水泥等初级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在非洲大陆上推动大规模以制造业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十分困难,因此非洲国家可以利用其资源禀赋发展以农业、资源、可再生能源等开发建设为基础的工业化。以农产品加工模式开展工业化是非洲部分国家热衷的选择,引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大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通过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模式能够切实提升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这就需要中国加强对非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
与此同时,落实“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还应该同“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衔接,通过同非洲国家联合办学、开办鲁班工坊等方式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非洲工业化发展输送相关人才,以创新驱动工业化进程,保证非洲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建设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中非合作良性循环。
以金融支持赋能非洲工业化
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的繁荣发展,国际社会应加大对于非洲的金融支持。在金融贸易方面加快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并为非洲工业化提供金融支持。2022年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发布泛非支付和结算系统,这一系统的发布将促进非洲各国之间用本币开展即时跨境交易,以简化跨境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虽然目前非洲货币存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但近年来非洲信誉值逐步上升,中方应同非方一道推动非洲本币贸易结算,减少非洲对于第三方货币的依赖,进而提升非洲内部经贸水平并使之转化为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便利非洲产品走进中国,中方应致力于打造“非洲农食产品输华准入绿色通道”,扩大非洲特色农产品准入目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并实施风险评估,加快准入进程。中非之间在众多领域的合作都有待于进一步升级优化。例如农产品作为非洲对外出口的重点领域,中方相对于西方国家所设置的准入限制更为严格。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据统计,中非农食产品进出口额从2012年的333.2亿元增至2022年的586亿元,年均增长5.8%。非洲的水产品、花生、大豆、咖啡等优质特色产品已实现稳定对华出口。建立并完善中国—非洲国家SPS联络机制,加强各国检验检疫标准与规则对接,实现非洲产品出口便利化。拓深中非产品贸易合作,优化对非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非洲优质工业制成品进口,将能够进一步助力非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周倩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教授;刘慧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