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胡旻)12月6—8日,第二届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华侨华人(浙师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永斌,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级巡视员张建明,浙江省侨联副主席胡慧雷,浙江师范大学国社学院院长王辉教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旺,北京华文学院院长王志民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陈永斌表示,华侨华人是推广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研究,促进参与者更加自觉地践行文明互鉴中的使命和担当。
张建明表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胡慧雷表示,华侨华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与载体。
王辉表示,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主持。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张春旺提出了华侨华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
北京华文学院院长王志民阐述了峇峇娘惹族群认同的复杂流变与传承链条。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其荣提出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应从中国形象窗口、文化传承、对外传播、交流促进、饮食文化、媒体纽带等六个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徐华炳结合相关案例,归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移植与适应的特点和路径。
哈兔中文网络学院院长朱敏表示,在中外文明交流借鉴过程中,尤其应重视民间的力量。他提倡将新兴科技手段引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
浙江中华文化学院二级巡视员张建伟展示建院2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涉及教育培训、科研咨政、对外交流、系统建设等诸多面向。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郭建玲以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作品为例,探寻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抉择,体现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主旨发言由北京华文学院教务处处长姚敏主持。
会上,与会学者分三个会场继续进行交流研讨,从多个维度、多重视角探究华侨华人研究的前沿与核心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向宇主持。朱文斌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将推动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及社会实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