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楠。
为中非合作贡献力量
■ 周逸楠 浙江师范大学
我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政治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时,班上一位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讲述他们国家农村粮食短缺的困境,这深深触动了我。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牵挂,也流露出面对现实的无奈。他描绘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那片遥远的非洲土地上,人们对粮食自给自足的期望。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决心,要更加深入地关注非洲、了解非洲,用自身所学尽可能地帮助当地民众。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来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继续深造,希望能在中非合作的广阔舞台上,贡献一份属于我的青春力量。
读研后,我联系本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共同组建了“薇梦非扬”团队,开启了一场跨学科、跨国界的探索之旅。非洲本地水稻产量不高,且很多国家的本土稻种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市场。我们希望用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积累的经验,帮助非洲选育出更抗逆、更高产、更适配本土生态的优质稻种。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拜访农户专家,只为找出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症结。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团队联合大学实验室,成功培育出一款具有抗洪涝特性的本土水稻新品系。它不仅能显著提高水稻在极端天气下的存活率,还能帮助当地农户降本增效、稳定收益。
有人问:“你们这群大学生为什么愿意奔波万里,投身这片遥远的土地?”我想,答案或许正藏在那一行行在稻田中挺立的稻穗里——那是我们团队的技术结晶,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肩上的责任。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我愿将青春写在中非农业合作的田野上,播下一粒又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17 第12版:百姓话题)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