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会同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主办,浙江省文旅厅、浙江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研修培训班在浙师大举行开班仪式。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五省40名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将参加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遗产瑰宝,其成功“转名录”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但系统性保护仍面临挑战。此次研培班旨在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传承人,为项目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希望学员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通过系统性学习,全面提升自身技艺水平,不断增强该项目的传承水平和传承活力。
本次研培首次采取的“非遗+文物”的跨界培训方式,面向浙江、福建等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和文物建筑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工匠开展专题培训,通过跨领域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地联动,全面提升该遗产项目的保护能力。
研修培训班合影。图片来源 国社学院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实践,2024年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培训是为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具体行动,旨在加强非遗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理论和技术水平,拓宽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培养路径。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浙江省文物局,中国木拱营造技艺保护联盟代表、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浙师大国社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开班仪式。
自2015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已经承担了20期中国非遗传人研修培训班,围绕非遗保护、非遗助力共同富裕、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训等专题,累计培训了全国各地传承人930余人,为浙江乃至全国非遗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多个培训班先后多次被文旅部评为研修培训优秀案例。
编辑:张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