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鲁迅先生逝世90周年。
9月26日至28日,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与20世纪‘浙江潮’现象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鲁迅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近2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学术对话的方式回溯鲁迅精神脉络,解码浙江潮文化基因。
“浙江潮”:不止于地理,更是思想觉醒
20世纪的“浙江潮”,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03年,山河破碎之际,蒋百里、马君武等一群浙江青年在日本东京创立进步杂志,他们以家乡风物命名为《浙江潮》,在留日青年中影响深远。20多岁的鲁迅也是杂志作者,正是从此开始,他剪去辫子,走向弃医从文的道路。
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浙江籍作家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这一文学潮流也被称为“浙江潮”。为浙江文学馆现当代文学部分撰写展陈大纲时,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黄健正是以“浙江潮”为线索,取名为“半壁江山”,取“一部现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之意。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高玉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大学文学院黄健教授分别致辞。
黄健表示,“浙江潮”不只是简单的地理现象,更是一种思想、文化(文学)现象。“大潮”“巨浪”寓意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觉醒,同时也以引领潮流的方式,引发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革命、革新,迎来了文化的“先锋形式”。
鲁迅作为最先的觉醒者或先驱者,与浙江文化联系密切,受进化论、尼采、叔本华等人思想影响构建的“立人”思想,与其后来“为人生”的文学创作理论、“向左转”的文学思想紧密相关。
葛永海希望本次研讨会能为鲁迅研究开辟新视角,为浙江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新路径。黄乔生指出,总结《浙江潮》群体所走过的道路对于促进鲁迅研究、浙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推动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者多维热议鲁迅与“浙江潮”的精神关联
会议收到论文近六十篇,设三场大会发言和三场分组会议,与会者围绕“鲁迅与20世纪‘浙江潮’现象”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三场大会发言分别由浙江师范大学吴翔宇教授、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赵卫东教授主持,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复旦大学李楠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指出,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实现的思想转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变。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将鲁迅笔下的“中国”与“民国”作为研究其文学的关键词之一,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意涵。
复旦大学李楠教授将鲁迅和老舍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鲁迅《端午节》和老舍《离婚》都有意无意在构建职场空间。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指出,“军国民主义”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爱国主义思潮,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深受其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以思想史为中心,考察了鲁迅与朱谦之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于小植教授分析了太宰治“《惜别》鲁迅”背后的殖民话语与普遍公义,指出“惜别鲁迅”是太宰治斡旋于“政治话语”与“个人表达”二者之间的产物。
首都师范大学孟庆澎教授围绕《出关》及其批评,强调要想理解鲁迅与研究者之间的尖锐对立,需将小说文本、批评文本及作家的解释视为一个网状的文学事件,并通过对其整体的分析来透视鲁迅晚年的心态。
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谈到绍兴作家王云根的“鲁迅戏”创作,认为其创作一方面显示了鲁迅对绍兴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鲁迅故乡人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情感认同和传承发扬。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阐述了冯雪峰马克思主义阅读与革命文论的生成逻辑。浙江大学张广海副教授基于译介与接受《亚历山大·勃洛克》《十二个》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大革命时期“革命”与“智识阶级”认知的生成。
大会发言后,三场分组会议同时进行。第一组从思想史、文化形象、话语建构等视野开展鲁迅研究,彰显鲁迅带来的精神力量;第二组围绕出版史、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展开研究,体现史料扎实、视角多元的特质;第三组聚焦鲁迅的影响研究及文本细读,通过梳理鲁迅小说深化对其启蒙思想的理解。
最后,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致闭幕词。他强调,鲁迅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对他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未来,“鲁迅学”会继续保持显学地位,鲁迅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与前瞻性,将吸引一代代学者探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潮新闻
编辑: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