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学诸子将思想下沉到地方社会的方式,除了开办书院讲学授徒外,还与婺州本地家族交往,积极参与地方公益活动,积极经营在地方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与本地家族的交往
婺学诸子本身就是数代生活在本地的士人家族,因他们居乡日多,常与本地士、商家族交往,相互讲习、唱和,由此将自身学术思想传递到婺州其他家族之中。根据婺学诸子的交往情况来看,他们虽然保持与中央官僚的交往,如范浚与潘良贵、郑刚中,吕祖谦与张栻、韩元吉,陈亮与周葵等,但长期居乡的他们,交往对象主要是婺州本地家族,尤其是巨商豪富之家。这些富户积极与婺学诸子交往,以求子弟的举业能够取得成功,实现阶层的跨越,抬高家族的政治文化地位。婺学诸子也乐意与之交往,通过对他们子弟的儒学教育,为他们的商业活动正名,对本地富民的士人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范浚的弟子高栴,其家为兰溪豪富,致富后一直在寻求身份的提升。其父高廉一直未能中举,后出钱资助朝廷,补太庙斋郎,调授迪功郎。高廉笃于训子,曾作斋馆,架群书于其间,厚礼求文儒之师教导,亲自送高栴往范浚求学。高栴不负乃父所望,持身务学,姁姁谨顺,成为范门高弟,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及第。
吕祖谦的兰溪弟子时澜兄弟所在的时氏家族本是兰溪清溪里的富户,自追随吕祖谦后,其社会地位便发生变化,可谓是南宋普通富民通过举业之路实现阶层跨越的一个缩影。时氏祖先为开封人,五代中原战乱,南迁避居于婺州兰溪清江里,至南宋时,通过经商治产致富,成为当地望族,所谓“婺之群室,以地系姓者,皆其闻家。清江之时,盖其一也”。致富后,时氏家族举族来从吕氏学,“往时东莱先生讲道金华,吾宗人尊老翕然从之”。通过吕祖谦的举业教学,时氏家族中时澜、时沄、时淇兄弟相继中举。时氏家族通过吕祖谦得以与薛季宣、叶适等永嘉诸子,以及朱熹、陈亮等结识并交往。“每休日,则永嘉人憬集□□叶公正则(叶适)始介陈公同甫以来,已而戴公肖望、钱公□□□徐公居厚最后来,而刘公茂实、蒋公行可、陈公顺刚则又往来其间,薛公士龙访先生,留数月……吾宗人是时皆饶于财,夙戒世毳,候诸公至,争先迎致之”。
时氏子弟积极问学当时最为知名的学者,从治生求富的富户跻身士人阶层,成为婺州知名的理学家族。时澜(1156-1222)为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至台州通判。他在学术与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在东莱殁后,又增补《东莱书说》,完成先师遗志。其子时少章(1199-?字天彝),亦以文学称于世,继承了吕祖谦经、史并重,博综百家的特质,又与朱学再传“北山四先生”之何基、王柏交好,常相互唱和。由此,时氏家族在南宋婺州学术发展的高潮阶段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婺学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明初王袆评价说:“宋南渡后,东莱吕氏绍濂洛之统,以斯道自任,其学粹然一出于正……而香溪范氏(浚)、所性时氏(少章)先后又间出,皆博极乎经史,为文温润缜练,复自成一家之言。”清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将时氏两代三人时澜、时沄及澜子少章列入《丽泽诸儒学案》,并称“时氏家学”。
陈亮与义乌本地家族亦有深厚的情谊,其中首推其妻族何氏。何茂宏善于治生,为当时义乌首富。陈亮自幼家境贫寒,其才学得到何茂宏弟茂恭的赏识。何茂恭认为陈亮他日在科举上必有所成,力劝其兄嫁女给陈亮,再三坚持撮合下,陈亮娶何茂宏次女。何氏的众多子弟亦纷纷拜师陈亮。陈亮妻弟何少嘉便拜在其门下求学。二人关系也因此最为密切,后来陈亮被诬系狱,何少嘉倾力营救,“浙江风涛之险,一日往返两涉之,几至覆溺”。
在妻族的支持下,陈亮得以与义乌更多士人家族交往。当时义乌有工于诗文的四君子,“乌伤固多士,而称雄于其间者,余熟其四人焉,盖非特乌伤之雄也”,即何茂恭、陈炳、喻良能、喻良弼兄弟。其中,喻良能、喻良弼兄弟亦为义乌富户家族。与喻良能兄弟二人同辈的还有陈亮的挚友义乌喻夏卿,尤善经商,致富后便寻求子弟的功名之路。他将“一子三孙”(可考者喻民献、喻偘、喻南强)皆送到陈亮门下。喻偘“登庆元己未(1199)进士第”,成功跻身士人阶层。喻氏子弟得其师功利之学,身体力行之余,面对其他学派的指责,颇能维护师说。乾、淳间,“朱、张、吕、陆四君子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学者各守其师说,截然不可犯”。陈亮倡谈王霸、功利,“人多疑其说而未信”,喻偘“独出为诸生倡,布磔纲纪,发为词章,扶持而左右之,使同甫之门,恶声不入于耳,皆其功也”。喻民献(原名汝方,喻偘的从父),“以学问自见于乡里”,不仅自己“首从同甫”,而且“群从数十人偕焉”,带动亲族向陈亮问学,扩大了陈亮之学在义乌的影响力。
一般来讲,一个士人家族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官僚关系、婚姻关系、师友关系等,其中前两者最为重要,且婚姻关系一般从属于官僚关系。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宦,俱为社会所不齿”。到南宋,这一情况发生了剧烈变化。官僚关系在士人家族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重要性大为降低,其师友关系得到显著提升,婚姻关系也不再要求高门显宦,而主要在师友、本地家族、经济富裕者中选择。从婺学诸子的社会网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范浚、吕祖谦、陈亮等人的门生大都是本地家族的子弟,且多在门生家族中选择婚嫁对象。他们虽还在与活跃于中央的官僚交往,但已不占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地位,而更多的是在师友、本地家族之间展开。其婚姻关系也基本是在师友与本地家族之中确立,且二者常常是重合的。
二、参与地方公益活动
庞大的地方士人阶层,包括乡居的官僚、在乡准备应试的士人,都是地方社会的精英。他们虽出身不同,但拥有相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基础,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上表现出趋同性,有强烈的士人身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彼此联系,相互交游援引,结为师友、婚姻关系,长期居乡也使他们对于乡里有着共同的关怀。
在地方公共事务和社会公益方面,婺学诸子及其门人表现积极。范浚七兄范洵之子范端杲(字元章,号杨溪),与从兄范端臣同学于范浚门下,香溪殁后,“无意于世用”,居乡著书为事。“因乡民苦桔槔之艰,浚溪流,凿澳堰,灌田数千亩,田以常稔”,乡民感念其恩惠,“尸祝之,名其堰曰杨溪,建祠其上,子孙祀焉。”
陈亮致富后,广置田产,并能推己及人,设法为佃客排忧解难,借贷粮食,“乡间大旱,家间所收不及二分。岁食米四百石,只得二百石,尚欠其半,逐旋补凑,不胜其苦”。陈亮在《谢郑侍郎启》中谈及“阖门六十口”,实际上,亮夫妻二人及五儿二女共九口,其余五十一人当为陈亮家的佃客和僮仆。“逐旋补凑”乃是替佃户借贷粮食,说明陈亮能够优待佃户。
吕祖谦弟子潘景宪在淳熙二年(1175)四月,随吕祖谦至福建崇安五夫访朱熹,师徒二人观看了朱熹社仓赈贷,欲归后聚集士友,自出谷物,赈恤乡民,可惜未果。淳熙八年(1181),正是吕祖谦去世这一年,浙东大饥,朱熹赶到婺州时,已是饿殍枕藉,为此感慨:“向使伯恭父之志得行,必无今日之患。”他本想在婺州恢复社仓,但因罢归作罢。淳熙十二年(1185),潘景宪继承其父“务赈恤,乐施予”之志,深入了解朱熹社仓之法后,在婺州建立社仓,从而完成了乃师吕祖谦的遗愿。朱熹回忆十年前吕祖谦来访观看五夫社仓的情景,赞扬潘景宪“以承先志,以悦亲心,以顺师指”。
婺学诸子与本地家族的师友、婚姻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组成,而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多由与本地家族结成的师友、婚姻关系网络扩散开去。因本地家族长期扎根于婺州,婺学得以在本地传播赓续,经久不衰,被之后历代婺州士人反复褒扬。他们或个人或群体,在乡里排忧解难、调解纠纷,制定家礼乡约等规范,从事诸如慈善救济、公共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成为乡里长者,扮演着主持和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主要角色。正如黄宽重所说:“经由士人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地方意识,超越个人与家族,其所发挥济世理念的群体意识,正是南宋基层社会的一大特色。”他们在地方社会拥有一定的文化权力,通过关心地方公共事务、公益等活动,在乡构建起自己的“文化权力网络”(culture nexus of power),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价值“濡化”地方社会,试图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作者:赵瑶丹 夏悦。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方志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中心、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
来源:潮新闻
编辑: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