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媒体人士对话会在浙江师范大学正阳楼会议室举行。对话会以“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一带一路’媒体叙事创新与合作路径探析”为主题,共商中外文明互学互鉴之道,为提升跨文化传播效能、深化“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凝聚智慧力量。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吕迎春出席会议并致辞。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葛永海主持会议。

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媒体人士对话会。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孙古宇 摄
吕迎春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真实、立体、全面地讲述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故事,是中外媒体人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浙师大拥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平台、丰富的文化交流资源和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此次对话会为各方思想碰撞、创新赋能搭建了宝贵平台,希望与会嘉宾共同成为“一带一路”故事的共同讲述者、跨文化对话的积极推动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忠诚建设者,以更多优质传播作品践行合作理念、深化文明互鉴,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交流分享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主题交流意见,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行业对话”。
国内主流媒体记者代表、金华市新闻传播中心资深记者罗钟炉以纪录片《中国师傅》为例,分享了“以小人物展现宏大主题”的创作心得。他结合中坦建交60周年的时代背景,从人物选取、视角创新、细节刻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中国工匠彭兆奎在坦桑尼亚培养非洲徒弟的平凡故事,折射中非友谊与合作共赢的宏大主题,彰显了真实细节在叙事中的强大力量。校园“网红”留学生白小龙(HOUAKAZOLO KETIVI LORNEDE)则分享了用短视频搭建中外交流桥梁的实践,他通过记录在中国的求学与生活,向世界展示真实、现代、亲切的中国形象。
非洲研究院教师代表以《讲好中非故事,促进民心相通》为题,从涉非学术思想、中非人才培养、人文交流、合作传播四大维度,展示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中的引领性成就,并邀请与会者走进研究院博物馆,感受中非人文情怀。浙师大融媒体中心有关负责人结合“国际学生新疆行”实践经历,分享所见所感。她提出,最好的传播是让事实说话,记者应搭建“零距离”体验场;最动人的叙事要找准情感“通用语法”,报道要激发文化共鸣,展现人性温暖;最有效的传播者是镜头下的普通人,媒体人需赋能并放大“Z世代”自主叙事。
研修班学员代表围绕“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论述,表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是高效传递价值、讲好发展故事,并就现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要着力培养既符合行业需求、又能应对国内外舞台挑战的新一代优秀媒体专业人才。

合影。浙师大融媒体中心 黄子涵 摄
活动还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就“一带一路”媒体叙事创新、跨国合作机制构建等议题交换意见,进一步凝聚了“深化交流、携手共赢”的共识,为拓展媒体合作广度与深度探索了新路径。
此次对话会由浙师大宣传部、国际处主办。浙师大宣传部、国际处、非洲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国内主流媒体记者代表,“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媒体人士研修班全体学员,以及浙师大融媒体通讯社学生记者代表参加会议。
编辑:张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