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行知学院党委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中,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发展这一硬核,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构建“一·三·五”高质量发展格局,即以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统领,着力推进“抓管理转型、促内涵转变、保平稳转设”三大攻坚使命任务,深入实施“五五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党建联建”特色品牌,建立“333三维一体”党建新模式,持续推进党建引领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党员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等多项荣誉,学院相继获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2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1个,党建联建及党建服务品牌案例2个,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学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前列,校友会2024年度民办大学浙江排名第三位。
一、紧扣“三个政治”导向,把牢转型发展的“方向盘”
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落实政治责任,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职责,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奋力推动转型、内涵发展、稳定发展。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把牢政治方向“生命线”。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民办机制下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强化领导班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采取“议题双审”“文件双签”“任务双办”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信仰“压舱石”。坚持以“政治学习”为抓手,以“思政课堂”为平台,以“特色品牌”为载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走心”、班车学习“走实”、融入学习“走深”行动,筑牢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五年来,党委落实“第一议题”学习180余次,“学习班车”累计开展200余讲,开展“解放思想、内涵提升”大讨论等,启动“八个一”为内容的“明德”行动,推动理论学习更深一层,思想领悟更进一步,先后受到人民网、新华社、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关注。
三是精心谋划部署,扛起政治责任“重担子”。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以制度化、体系化思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度谋划和推动学院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难点工作,科学编制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深化“一三五”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学院跨越发展明方向绘蓝图。主动加强与省厅、地方政府和母体高校联动推动转型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确保学院总体发展持续向上向好。先后修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章程》等各类规章制度80余项,推进决策管理运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探索民办体制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和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制,完善党总(直)支书记年终述职评议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干事创业制度体系。
二、创新“三个联建”举措,撬动内涵发展的“新引擎”
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党建联建创新思维优化协同育人新方法、改革新举措、完善新机制,创新以联促思、以联促创、以联促行三大特色行动,聚焦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强根固本,形成“共融互动多元”党建融合工作体系,撬动学院内涵发展新引擎。
一是注重以联促思,构建“全域式”协同育人新格局。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党建联建为载体,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与兰溪战略合作,积极拓展与金华市其他县市区的战略合作,推进“高校-区域”一体化育人无缝对接。坚持推进“课内-课外”协同,拓展联建支部“每月支部活动共学同讲”,开展“乡村老党员上党课”“企业党员谈设计”“乡村美划师驻村指导设计”等系列教育活动,优化“校-企-政-行”四方统筹推进全域式组织育人,以“产学研用”融合促发展,为加强人才供给侧提供有效支撑。精准对接企业,成立校政企合作委员会,着力推进与区域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学院和百城康养学院,融合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做好创新驱动。
二是注重以联促创,打造“沉浸式”协同育人新环境。在校地支部联建过程中坚持以双融双促为突破,抓内涵发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特色工作室”、创设科技转化平台、设立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育人特色体系,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努力发挥“传、帮、带、联、促”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以日常课堂建设为“主渠道”,着力构建从理论到实践、从虚拟到现实、从单一到互动,从校内到校外、从个人到集体沉浸式组织育人新环境。学院与兰溪共建共同富裕学院、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基地,当好理论智库。全面对标“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新定位,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数字经济与管理、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信息安全与智能工程等5大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获批省一流学科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积极培育建设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学等专业硕士学位点6个,力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培育建设。入选校友会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5★)2个,其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档次A++,勇夺中国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型专业排名首位。省级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三是注重以联促行,探索“交互式”协同育人新模式。坚持按照“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校地联动”的原则,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支部对接、学生党员联系村户制度共同开展共创红色剧目、共阅红色书籍、共建美丽乡村等活动,持续开展“就业体检”“设计力量”“实践之星”“乡村之美”“活力青年”等社会实践联办行动,讲好校地党建共融共建故事,营造服务地方的特色实践文化氛围,切实将党建引领融入育人质量提升,形成了“红色资源共享、优秀师资共享、创新平台共享”的长效机制。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抓手,积极参与光膜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共建运营“浙江兰溪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与兰溪市政府、重庆大学共建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打造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轻量化、生物医药、大健康、储能等成果转化,各类横向项目突破4000万元。
三、推进“三个先行”示范,筑牢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深入推进省委“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学院党委按照“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作要求,聚力理念变革、方法变革、机制变革等,谋划制定出台了《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夯实党支部党建工作监督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深化党支部党建监督工作的实施指导意见》《关于构建变革型支部党建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及《“多元融合 一网统筹”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实施办法》等制度,自2020年开始经过“点、线、面”三个阶段的探索,不断完善目标、内容、举措、评价等完整链条,推动基层党支部全方位、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全面筑牢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一是聚力“点”上探索,推进纪检委员作用发挥先行示范。聚焦支部纪检委员作用发挥这个切入点,重点围绕支部党建“七个有力”的落实情况,坚持突出学用结合、研判结合、整改结合“三个结合”,以“一表一书一单”为抓手,逐步探索形成“知责明责、履责督责、考责问责”的工作闭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延伸到基层、责任落实到基层,构建全面有效的党内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支部纪检委员作用,做细做实监督第一职责,着力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双提升”。
二是聚力“线”上延申,推进夯实支委责任体系先行示范。聚焦支部建设这条主线,通过组织共建、全域共融,聚焦系统融合、综合集成,从建设变革型组织、提高塑造变革能力入手,创新“三融三网三到位”工作方式,不断完善“一专班一目标”“一支部一区域”“一党员一班级”成长服务责任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线上延伸,打造融合多种类型的变革型党支部。90%教工党支部参与党建联建,广泛开展联学共建、志愿服务、实践实习等活动受浙江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变革型支部建设典型做法受到其他高校关注点赞。《党建携手公益 微爱汇聚力量》入选浙江省高校党建服务品牌案例。《弹好“联 融 享”三串音符 奏响党建联建“合奏曲”》获浙江省党建联建创新工作典型案例。
三是聚力“面”上铺开,推进多元融合全员服务先行示范。覆盖全体党员作用发挥这个面,构建“1+2+5+N”党建网格化管理运行工作机制,形成全面协同、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应对机制,推动上下贯通、跨越融合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建设面上铺开,推动全员服务机制先行示范。通过持续优化“1+2”师生党员包干服务班级制度和“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网格到底、全面覆盖”的长效管理体系,推动实现党员在网格内锤炼、师生在网格内联系、诉求在网格内征集、情况在网格内反馈、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推动点、线、面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一网多面组织格局,层层建好网格、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责任共担、工作共抓、成果共创互联互动的组织依托。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精密预防、精细管理、精微服务、精准治理能力,为师生成长发展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环境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网格化服务创新举措受到学校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并作经验交流。学院党群服务中心获评全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单位、学院获省司法系统首个政治教育示范基地等。
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三维一体”高质量党建新模式不断擦亮党建联建品牌特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喜迎学校第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努力为浙江在全面实现高教强省战略和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要求中贡献行知力量。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