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党委:守正创新 赋能聚力 以一流党建引领全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盛灿灿     发布时间2024-04-17作者:浏览次数:22

艺术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扛起重要责任,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以“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一个重点”,打造党建工作的“三个新高地”,努力创建“特色、融合、有效”的党建工作品牌特色,以一流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打造党建引领新高地


学院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基固本,政治建设有“深”度。学院党委书记严格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积极落实“四个一”联系清单,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巩固完善“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委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工作原则,通过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其他专题会议等形式,党政联手研究部署学院各项重点工作和党建有关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建设有“广”度。完善“党委主导、支部主体、党员主力”的工作体系,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重点任务,认真执行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制度,加强基层党支部日常学习和实践服务,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现建有省样板党支部1个,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个,校“双带头人”教师工作室2个,校“样板支部”7个。凝心聚力,阵地建设有“力”度。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做好党风廉政风险研判,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以党风带师风、促教风、育学风。



部分成果展示。图片来源 艺术学院


二、以制度化学习为主线,打造党建育人新高地


学院持续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常态化学习内容,将学习思想贯穿教育培训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依托红色党课团课、原创红色文化剧目、“艺说·红色党史“等,打造“爱国信仰课”;举办湖畔讲堂、大师课、“未来教育家“计划等,讲好“教育情怀课”;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上好“社会实践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赴红色基地开展党员党性教育,组织学生党课系列宣讲和微型党课、思政微课比赛,各种形式学习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师生党员获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省高校微型党课大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二等奖1项。在笃行担当上下功夫,树立担当作为“高标准”。推进“三服务”和“三为”实践活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校地合作发展战略,完成160余项省平台和地方合作项目。连续10年组织师生党员2000余人次赴延安、云南、江西、贵州、吉林、甘肃等革命老区开展公益美育送教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乐教晚阳”养老机构音乐介入陪护项目获省民政厅福彩公益金资助全省性社会组织公益项目20万资助。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服务师生180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回应师生需求。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扎根初心使命“新征程”。实施“铸魂润心”强师计划,通过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严把一道思想政治关、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打造一张师德名片等,构建多层次党建教育体系。落实思想强基、师德铸魂、实践立行、文化润心四项行动,定期开展政治生态评估、党风廉政分析,深化“院风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将党建实效和思政成效纳入年度各学科、各支部综合考核、述职评议等工作范围,推动形成工作闭环。


部分成果展示。图片来源 艺术学院


三、以特色化品牌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高地


学院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实力。学术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引进高端人才、汇聚海外名校博士、建设人才梯队,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多学科融合、特色优势突出的师资队伍。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25 人次,教授38 人,博导24 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31人,省部级以上教学与专业比赛中获奖102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10 余人。课程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艺术创新人才。利用江南文化资源培养文化艺术研究和非遗保护人才,助力浙江“文化强省” 和“三大体系”构建。依托 5 个二级学科,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培养艺术教育人才。近 5 年建有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 17 门,承担省级以上教学建设项目 123 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 项。学科实力与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立足师范本位,开展艺术教育学、近代江浙艺术教育史研究;立足浙江开展江南文化艺术 研究,如浙江传统艺术、横店影视产业、非遗研究等;放眼“一带一路”,开展非洲文化艺术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 48 项(重大 2 项、重点 3 项),省部级项目 81 项,出版专著 106 部,发表论文 682 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省哲社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6 项,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50 场。2023年全国美术学专业软科排名第11位。社会服务不断深化,通过艺术培训、非遗保护、文艺展演,开展社会服务。近5年举办“国培”和“浙派名师”等职后培训近10 万人次。摄制 60 余部非遗纪录片,指导“龙泉青瓷 烧制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非遗”。依托民乐团、戏曲社团、中非音乐舞蹈团、芙蓉印社、影评学会等 19 个学生社团,为百余所中小学校讲座演出300 场次;参与杭州亚运会、省 全运会开闭幕式演出;为“一带一路”国家1500余名学员开展艺术培训,组织对外交流展演活动150余场。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持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文化体验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涌现出共青团全国十八大代表、全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学生原创歌舞、摄影、视频作品登上学习强国等平台。近5年,学生发表论文 300 余篇,在全国美展、金钟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赛事中获奖1603 人次,其中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培养本硕博全日制学生14000 余名,省内近 65% 的艺术类特级及正高级教师均为本院院友。


部分成果展示。图片来源 艺术学院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