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党委:勇担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 谱写研究型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者:盛灿灿     发布时间2024-04-18作者:浏览次数:40

 中国共产党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一流学科战略主线,狠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铸魂,强基固本,求真务实,勇毅精进,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获得感,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谱写研究型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持之以恒抓改革谋发展,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业绩


五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带领全体师生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持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分析会制度,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健全;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发展”为目标,建立党建与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名师引育同时谋划、同向发力、同步向前的“三同”机制,全面构建“133345”党建工作体系。顺利通过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获评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第三批全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研究生党员标兵、首批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等系列荣誉,并被推荐参评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创设党员教授工作室品牌活动,获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2021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全校率先举办青年教师入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入选校师德师风建设案例。开展主题教育“百人百课微宣讲”、“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微宣讲等活动,以讲带学、以讲督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春化阐释。启用“敦品敦学,为人为师”新院训、新院标,重构“一微一网”,重塑学院形象,打造学院文化名片,塑造“教育人”价值共同体。全力支持工会、统战和离退休工作,组织师生合唱团精心录制9首MV,得到学习强国、央视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持续激发师德师风内生动力,获评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荣获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1人获评全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1人获评全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 2人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1人获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第六届全省高校微型党课大赛一等奖、2人获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3次应邀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录制网络课程。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大力实施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工程,2个专业均顺利完成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并获优秀,协助学校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完成教育学一级学科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硕士等学位点动态调整评审工作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工作,正式成立教育专业学位(EDM)中心。新增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一流课程26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3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浙江省推荐名单;获批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项、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3项、省第一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一等奖重大突破;入选省普通高校“十四五”重点建设教材4部、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2部、全国教指委教学案例库17篇,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全国示范基地2个、省级联合培养基地3个、校级培养基地5个。


本硕学生培养质量稳中向好,本科生中有107人考取硕士、33人出国深造,多人获得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offer;“双创”三大赛事取得国金1项、国银6项、国铜10项、省金36项、省银33项的佳绩;涌现出一批如“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浙江省“十佳大学生”、全国百佳心理委员等先进个人。硕士生中有35人考取博士、7人出国深造、145人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蝉联校新生演讲赛冠军团队;获评校学风特优班金奖2次;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省优秀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收录。


(三)学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学科平台建设迭代升级,教育学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8位,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为B+等级,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获评A-等级,获评省一流学科(A类)、省优势特色学科,建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智能教育、教师教育神经科学、科学教育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扎实做好浙江省智能教育省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考核并成功获批全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省内唯一的教育领域重点实验室;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在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评估中获A等级;成功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成功争取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研究院落户我校;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浙江师范大学-四大都市区新师范实践教育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新增首批省教材建设研究中心;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助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持续举办两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大咖云集,影响深远。


(四)师资队伍建设继续优化


学院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国际视野独到、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先后柔性引进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知名专家13人、优秀博士35人,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1项,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现代教育技术)、2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教师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学)。有2人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1人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3人入选省151第二层次人才,6人入选浙江省“十三五”高校学科带头人,8人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2人入选钱江人才C、D类项目,4人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0人入选名师培育计划(含团队);4人获评浙江省优秀教师;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8%,具有6个月以上出国(境)外研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34%,师资队伍博士化、年轻化、国际化趋势更趋明显。此外,积极选派8位青年教师赴北京重要学会、地方教育局借调、挂职锻炼。


(五)科学研究水平不断跃升


学院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42项;获省级及以上科研奖项1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2位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发表二级及以上期刊论文共450篇,其中权威、顶刊论文77篇;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组织开设“敦品”“敦学”“维实”系列讲座24场,邀请国内外名家来院讲学,浓郁学术文化。 


(六)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入


学院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新路径,国际化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成功获批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以联合教育学院为“一体”、以访学交流-高端外专为“两翼”,以引人才、搭平台、创制度等“多维”视域,积极构建国际化特色办学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赴国(境)外高校交流交换项目78人次。主动服务中非合作战略,对接坦桑尼亚教育管理发展局,成立中非科学教育合作中心,举办中非科学教育论坛,助力中非文明文化交流互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承办“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为契机,新增非洲赛道,并同期举办“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论坛,促进中非教育的友好合作交流,助力教师教育的中国经验走出去。


(七)教育共富辐射全面拓展


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引领和资源优势,聚焦教育共同富裕,推动高校院系与地方教育机关、初高中同题共答、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基础教育研究与服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强化对接、深化交流,与18所附属学校合作模式实现迭代升级,其中4所附属学校获评第一批“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助力附属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教育部重点课题、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成果。组织召开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学说活动分论坛)、第二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与高质量育人体系”研讨会,国内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影响广泛。顺利召开首届学校发展论坛暨合作办学研讨会;成功举办浙师大杭州上城区合作办学共同体2023年文化博览会、大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圆满举行2023年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与学前教师教育分会年会。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在袁老师统一部署引领下,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示范带动教育共富。积极探索“集中培训、在线研修、总结提升”培训模式,高质量完成浙派双名工程高中校长培训班、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普通高中校长班、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等项目,累计开设242个培训班期,培训近15887人次。承办2轮“院士进师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承办中国教育学会“领航计划”——福建省2023年小学、初中学科教研组长能力提升跟岗研修项目,精准实施教师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贡献浙师教育力量。


同志们,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教育学院能有今日之办学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历届班子和几代浙师教育人励精图治、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院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广大院友,向为学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勤勉担当、忠诚奉献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全院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学校党委、行政的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期待、兄弟院校的蓬勃发展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升,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数量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级高端科研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亟需突破,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有待破局,学科布局与方向凝炼、人才引育与人事制度、科研组织与评价激励等重点领域的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亟待解决;三是教师教育特色有待彰显,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力量分散,卓越师范生培养有待加强,对接教育改革实践不够紧密,解决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能力不足,面向未来教育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四是干事创业精神有待提振,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一定程度存在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不足,有的党员干部视野格局不够宽、改革创新不够足、能力水平不够高;五是党建思政工作有待强化,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待增强,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有待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发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改进和重点解决的。


二、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全力落实一流学院建设新任务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大逻辑,面对追求一流的高标定位,在全面开启“争A创一流”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贯彻五个“始终坚持”的办学治院方略,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始终坚持师生至上。师生员工是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将学院事业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有机融合,努力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谋福祉,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持续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引领服务浙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贯通,不断输送高质量师资力量。


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开放办学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谋划改革创新,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层次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途径。


始终坚持面向现场。面向现场是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我们要聚焦“面向教育现场的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致力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教育政策智库;积极探索从师范生培养到教师发展学校协同创新的教师教育新机制,引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是学院保持战略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建立教研融合互生的平台团队,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夯实学科交叉研究基础,确保学院始终保持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使命召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今后五年是建设一流教育学院、建成一流教育学科“攻坚”阶段。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必须强化一流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主动,只争朝夕,抓住重点,改革攻坚,创新深化,合力共建,全力落实七大战略任务。


一是高举党建统领之旗,持续推进党建思政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教育引导师生党员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院两大主体责任,强化党建统领,积极构建并完善学院“133345”党建工作新体系,即把握一条主线(着眼高水平学院创建、一流学科建设、卓越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现场,面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做到三个聚焦(聚焦铸魂育人,聚焦事业发展,聚焦凝心聚力)、提升三个向度(人才培养满意度、学术研究辨识度、社会服务美誉度)、彰显四化特质(智能化、国际化、特色化、协同化)、实施五大工程(思想铸魂工程、组织强基工程、事业融合工程、发展聚力工程、治院清廉工程);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有效提升学院党委和师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擦亮学院党建工作品牌,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生态,以“党建强”带动“发展强”。


二是恪守师生至上之念,服务广大师生更好专业发展成长成才


学校办学,师生至上,学生为本,学者为尊,学科为重,学风为要,学院为家。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满足广大教职工和本硕博学生对美好生活和光明前途的向往。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落实分类培养,努力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积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成长成才创设更多便利条件和优良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广大师生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争做“四有好老师”“育人大先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应有的浙师教育力量。


三是深耕学科专业之基,加快学科学位点登高峰树品牌强特色


积极对接教育强国战略和高教强省战略,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聚焦重大平台、重大团队、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培育建设,精准谋划,补足短板,厚植优势,彰显特色,强化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博士学位点建设,全力冲击一流学科。积极践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美联合教育学院做特做强、打造品牌,促成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秘书处落户我校、彰显中非教育研究特色,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四是把准人才强院之道,加速高端人才青年英才引育培育力度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强院首位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力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核心、中青年骨干为生力军的人才队伍。紧扣省级平台与学科特色领域,大力引进或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致力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努力创设人才生态“最优院”。 


五是高扬学术兴院之魂,谋划推出高辨识度重大学术创新成果


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全院协同联动,紧密对接国际学术发展趋势、国家战略设计、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各项改革方案落地见效,奋力开创科研创新工作新局面。有组织地谋划推进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高辨识度的科研成果、重要学术获奖等头部成果可持续产出。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学术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六是助力教育共富之路,不断强化引领服务浙江基础教育特色


切实加强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形成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孵化战略合作框架,以揭榜挂帅方式组建队伍,承担开展省教育厅“激活中小学办学活力”和“县中振兴”调研,聚焦教育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助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培训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做好初、高中校长全员培训等高端项目,深入推进合作办学基础教育成果培育孵化,重点打造若干项精品成果,赋能学校党建引领、教研驱动、师资提升、文化凝练等,探索大中学一体化发展的“党建与发展融合帮共体”长效机制。


七是唱响文化铸院之歌,培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教育文化品牌


弘扬“敦品敦学,为人为师”院训精神,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浸润式的台阶文化、墙体文化、电子画屏文化、电子海报文化等为载体,传承优良育人传统,构筑精神文化高地,夯实思想文化根基。持续举办以校训、院训精神衍生的四大系列讲座,浓郁学术文化、校友文化、实干文化;全面塑造以“教育星空”为标识的融媒体文化、形象文化、工会文化、合唱团文化、廉洁文化等,构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统筹做好统战、离退休工作。支持工会积极开展工作,践行健康第一理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运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狠抓一流建设为主线,坚定信心,勇担使命,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始终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状态,始终保持与日俱进、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广泛团结和凝聚广大师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奋力谱写研究型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团结奋斗、不懈奋斗!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