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这五年】筑原造峰强特色 聚焦内涵创一流

发布者:盛灿灿     发布时间2024-04-19作者:浏览次数:53

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三大使命,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聚焦“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大建设,以高端人才引育汇聚创新人才,以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造峰,以科教协同提升服务能级,以机制重塑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资源整合、要素结合、产教融合、优势聚合,学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浙江师范大学首次跻身全球500强,位居国内高校第83名。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3年在国内外多个有影响力的排行榜中位居百强,在2024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上位列国内高校第50位,USNews2023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居国内高校第67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 


抢抓机遇,锚定一流


打造多维攻坚的建设矩阵


学校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带来的新机遇,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按照“高峰引领、交叉融合、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实施学科筑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强化学科优势特色,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良好学科生态。


学科结构日趋完善。学校始终秉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优化专业布局和学科结构,根据现有学科和专业学位现状,适时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以及二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自主设置工作,通过升级改造、科学调整、合理淘汰、建设新兴交叉学位点等举措,全面提高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开展16个学位点的专项核验工作,推进艺术类一级学位点调整,新增数字经济与社会计算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至今交叉学科总数增至9个,其中7个可授予博士学位,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学科范围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以及交叉学科10个学科门类,文理工管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业已形成。


学科水平持续攀升。学校成功获批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数学入选 “十四五”省登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入选“十四五”省优势特色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9个(含培育1个),总数列省属高校第二,数学、化学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成功入选实施区域国别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全国15家,我校是唯一地方高校);2个学科纳入教育部“十四五”优先发展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在2024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中,5个学科获评A级,A等级学科数列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师范类高校第3位;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到8个,其中,数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3‰。




破局求变,集成创新


构建多元协调的学科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坚持一流标准,凸显学科特色,统筹规划各学科发展布局,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形成学科纵向分类发展的梯队效应和横向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高峰。


以分类发展为要点,深化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优势突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分层分类建设体系,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凸显数学学科登峰优势,深耕区域国别学特色学科比较优势,重塑教育学龙头学科统领优势,强化中国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传统优势,夯实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交叉优势,打造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发展优势,形成登峰学科牵引、优势特色学科助推、基础学科协同、交叉应用学科并进的学科发展态势。各学科多项核心指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高层次队伍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社会贡献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支撑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近五年,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9个、国家级项目42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项目经费累计到账3.34亿元。


数理医学院教学医院授牌仪式。


 以集群发展为重点,拓宽学科发展空间。优化学科群协同发展机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交叉学科前沿,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动态融合机制。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凝练打造学科集群,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组建跨领域研究团队。建强以数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为龙头的三大优势学科群,布局了首批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平台,以科技前沿和学科交叉为路径,致力于攻克相关领域科学问题,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促进学科特色方向凝练和优势领域发展;做实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数理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四大特色学科群,依托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图像数据库、国家产教融基地等平台,在区域国别研究、分级诊疗与智慧医疗、智能信息处理、乡村振兴策略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通过有组织、成规模的协同创新,激发学科内生动力,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在中国杭州和金华举行。


统筹推进,联动集成


形成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加强谋划实施,横向融合、纵向贯通,推动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资源配置为保障、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以贡献度评价为杠杆,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汇聚造峰,强力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充分挖掘学科内在属性,推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工管结合,以交叉融合促成多学科攻坚。健全学科交叉机构,实施《浙江师范大学学部制试点改革方案(试行)》,成立全国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探索成立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一体化学科建设新高地,助力学科登峰创一流。完善学科交叉机制,设立交叉学科特区,整合校内外学科交叉力量和资源,为交叉学科团队提供保障性支持。


“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实践”项目获2022年度浙江省突破银奖数学学院


Anna Kostianko 教授与Sergey Zelik 教授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协同管理,合力构建学科治理共同体。加强学校、学院、学科三级联动,形成多部门同向同行的学科建设协同发力机制。成立登峰学科建设工作专班,构建高水平大学领导小组领导、相关职能处室负责、学科建设单位实施的责任共同体,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加快推进数学、区域国别学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细化学科建设战略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通过定期调度、清单管理、评估督导,形成“目标—任务—资源—绩效”全贯通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各项任务高起点筹备、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按照“高峰引领、交叉融合、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相关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以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全力“夯基础”“强特色”“创一流”,努力实现核心指标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办学整体水平,奋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加速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