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50周年贺信精神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浙江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着力建强培育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浙江“两个先行”贡献浙师力量。
统领全局,党的政治建设根本性作用全面彰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成效。五年来,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全面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各项要求,落实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在人民大会堂,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亿万人民与伟大的党同频共振!”2022年10月29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第一周,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张赛芬校友受邀回到母校,与师生面对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有趣又有料,入脑又入心,在浙师,像这样的沉浸式学习场景还有很多:“时代楷模”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同上一堂党史课、云端战“疫”成长课、“卡尔·马克思杯”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第十九季《浙江新使命》思政公开课浙师大专场……每一次现场爆满的讲座、每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在全校师生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促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五年来,学校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获批浙江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五年来,学校全面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持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加快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学校中层干部集中换届后,博士学历占比46.1%,高级职称占比65%,40岁以下占比27.4%,4名干部获评“省担当作为好干部”,近5年先后选派110余名教师赴驻外使馆、孔子学院、山区26县等挂职历练。
清风亭、清流石、孔子杏坛讲学图……与亚运场馆一墙之隔的廉政文化园已经成为师生热门“打卡地”,入选省廉洁教育基地。作为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学校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政治定位深化巡视巡察,不断丰富清廉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尊重、平等、关爱、尚廉”的浙师特色清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守住这个“根”和“魂”,是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
强基固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今年开春不久,学校党建工作再获3项国家级培育项目: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植物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这是学校党委围绕中心、建强堡垒、抓强队伍、凝聚人心,积极为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组织和力量保障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全校共有40个党组织入选全国或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7名研究生入选全国、全省研究生标兵;3人获评全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3名党员当选省党代会代表;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
唯有党建强,才能发展强。
五年来,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构筑学校党建统领事业发展“一二三四五六”工作体系,实施“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建强,全面过硬,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浙江省首批党建示范高校、省委高质量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综合试点(全省高校唯一)、省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试点单位等。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抓基层、打基础,关键在激活师生党支部“神经末梢”。学校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施党支部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管理服务单位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出台《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构建“党支部—班级—寝室—学生”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化规范化。主题教育期间,学校持续完善“小微服务”平台,共收办事项387件,办结率100%,推动机关部门服务提质、管理提效,全心全意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
“在寻访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浙东刘胡兰’李敏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新时代年轻人,应当承载这份厚重的爱国情怀,无愧今天的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在金华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学生党员郑不凡向百名中小学生深情讲述。
感悟思想伟力,赓续红色根脉。五年来,学校深化学生党员“信仰力”提升工程,接续开展建党百年“‘七个一’寻访”“沿着习近平浙江足迹学思想” “‘八八战略’20周年浙江的‘变’与‘新’”等红色寻访活动,7000余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走进全省40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调研成果获评“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党建育人成效突出,受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高度肯定。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在科研攻关最前沿、在疫情防控主战场、在筹办亚运全过程,到处活跃着师生党员无私奉献、担当作为的身影,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
铸魂育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质效全面增强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学校强化顶层设计,一体推进思政教育,出台《关于健全思政工作体系 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实施意见》等,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安全稳定底线和创新发展高线,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
“闪耀的你”、丽泽故事汇、学风特优班和十佳学子评选等品牌活动扮靓浙师校园,《风筝》《港湾》等原创心理微电影相继推出,持续推进“五育”并举,获评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等6项。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明显,5人获国家奖学金特别奖,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评浙江省“十佳大学生”称号,2人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称号……
“这样的课程形式很新颖,考试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期待更多这样的课程涌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玉峰让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随堂测试,并向同学们发放了一份即时生成的试题。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最快的5分钟便满分答完10道测试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五年来,学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融媒体思政课改革,联手官方党媒打造数字思政新样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融媒体思政课”改革入选中宣部2022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批高校思政精品项目”等荣誉,并连续五届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数字思政专场作典型案例推介。
明道信道才能传道,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要甘于寂寞、钻研学问,甘于奉献、以生为本,甘之如饴、不忘初心。”2023年11月,“浙师初心”优秀教师事迹宣讲报告会上,浙江省教书育人楷模陈杰诚为新引进教师作报告,畅谈教育家精神。
五年来,学校高举教师教育旗帜,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紧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构建“一二三四五” 工作体系,将师德师风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继获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学校新增2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涵育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央视《立德树人》人物等为代表的先进教师典型,“五航”师德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省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和全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展评活动一等奖。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在中国式现代和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浙师将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用心用情用力写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奋进之笔”。
编辑: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