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工程,巩固和扩大传统优势,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浙师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党政齐抓共管,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哲学社会科学把关定向。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入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努力建设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的“学术窗口”、咨政平台、育人基地。
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浙师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按照“高峰引领、交叉融合、优化布局、集群发展”思路,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入选“十四五”省优势特色学科并进入教育部优势学科领域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心理学、体育学、艺术学入选“十四五”省一流学科,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
三、凝练特色品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提质创优
全面实施落实“科研平台提质计划实施方案”。获批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孤独症儿童教育资源中心、国家生态质量综合检测站、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新增全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组织开展校级研究机构评价考核和优化重组工作,形成15个校级院管研究院、6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组成的校内科研创新体系。
教师教育研究特色鲜明,统筹推进教育研究、教学管理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获批全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文科实验室(数智文教与社会发展实验室)、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等省级平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卓越教师培养)在建设绩效评估中获得A等级。
非洲研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造涉非事务专业智库,连续举办中非智库论坛(已举办13届)会议,先后发布了全国首个中非贸易指数、《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2021—2022)》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等,产生了广泛影响。“中非智库论坛”获评2023年新时代国际传播浙江创新十大案例。此外,还成立全国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全国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推动区域国别学列入一级学科目录,成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单位。
聚焦浙学研究,成立“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2011协同中心”“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大力实施“浙学创新工程”,助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承担“金华山与浙江文化”系列研究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重点项目21项。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在建设绩效评估中获得A等级。
边疆研究从“‘一带一路’与浙商、浙籍华侨华人研究”“‘海洋强国’与浙江海洋战略研究”等四个领域,开展政策咨询、基础研究和现实对策研究。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多次批示和采纳。学术研究丛书《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海疆卷》(11册)入选“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儿童文化研究集创作、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服务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教育,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学术重镇”。创设“儿童文学实践基地”,开展儿童文学实践和科普推广,培育了一批知名儿童文学学者、作家;选编、创作、翻译了一批优秀童书。
诗路文化研究依托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正阳旅游研究院等人才培养综合平台,深入开展诗路文化智慧旅游的产教融合工作。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诗路文化智慧旅游产教融合平台”已获国家发改委审批,计划总投资7000多万元。
四、强化成果导向,形成了项目孵化成果的良性机制
持续开展高端项目培育行动,组建科研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为培育目标,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与到账经费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五年来,新增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5项,数量规模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项,新增获批省部级项目(人文社科类)49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五年累计达到1亿元;新增人文社科类横向科研项目合同10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2亿多元。五年来,新增高水平论文3100篇,其中C刊论文1319篇,SCI、SSCI及A&HCI收录论文507篇,TOP期刊54篇。获省部级以上采纳或批示(B类及以上)咨询报告164件;出版专著558部;省级及以上文艺作品参展参演20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92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7项(含第二单位4项)、一等奖2项(含第二单位1项),实现了一等奖零的突破。
五、聚焦效能提升,组织实施社会服务深耕工程
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以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为目标,组织实施社会服务深耕工程,引导相关学院、平台组建社会服务团队,布局建设实体性地方研究院平台载体,形成具有浙师特色的社会服务领域。全面深化校地战略合作,与金华市和相关县(市、区)分别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新增实质性校地、校企合作平台21个,与省发改委共建诗路文化智慧旅游产教融合平台、与杭州墨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艺术研究院、与金华市社科联共建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促进高质量咨政成果产出。非洲研究院连续五年获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2022年我校与金华市联合申报的《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实践》项目获评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银奖,是全省唯一获奖高校。
编辑:盛灿灿